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四川党校报 > 2021年 第6期 > 第6版 理论视野
党的坚强领导是理解 中国减贫“密码”的关键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08日 部门/单位: 文: 图: 签发人: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新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壮举将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当代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是解读中国减贫密码的关键。

    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永葆初心的定力。“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不同于西方国家的“部分利益型”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整体利益型”政党,是经法定程序嵌入了国家体制,在中国现代化事业中发挥着领导、规范和协调的作用,并以其先锋队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良好的治理绩效巩固其执政地位。早在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瓦窑堡会议决议中指出:“共产党不但是工人阶级的利益的代表者,而且也是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的代表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脱贫攻坚,既是考验每个党员的主战场,更是践行共产党员初心和使命最好的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正是当代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推动着中国波澜壮阔的反贫困斗争。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充分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转变发展理念,激发党员率先致富、先锋引领的干事劲头,深入帮扶贫困户,找贫根、建规划、定目标、明奖惩,做实做强脱贫攻坚每一个项目,直到产生实际效果。

    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高效能的组织动员能力。“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内嵌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的治理结构中,形成党委领导、党政分工的治理机制,各方面向党委(党组)报告重大工作事项和重大情况,在党委(党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协调运转,避免相互掣肘,凝聚治理合力。脱贫攻坚中党的组织领导能力集中体现在党的领导核心高度重视和亲自指挥。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8年来,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保证了脱贫攻坚的良好态势。党中央建立并完善脱贫攻坚的责任体系,层层压实脱贫责任。在这其中,包括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管理体制,以及建立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的领导责任体制来体现党的组织领导能力。党在脱贫攻坚战中的社会动员能力集中体现在不断强化社会动员,凝聚了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扶贫领域聚焦精准,围绕优化工作机制和模式,持续开展创新: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通过开展扶贫志愿活动、打造扶贫公益品牌、构建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等创新扶贫参与方式,构建社会扶贫“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参与机制。

    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民生事业发展的精准决断力。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生动诠释了党对民生事业发展的决心。按照“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的方向指引,从2016年到2020年,中央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累计安排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5305亿元,连续5年每年新增安排200亿元,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10.8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960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脱贫,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通过生态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明显增多,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完善。

    脱贫攻坚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广大脱贫人口开启了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但也要认识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为此,中央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机整合到“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体系中,也为在践行“十四五”规划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乃至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战略性框架。

 (作者单位:盐城市委党校、广安市委党校)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